炒股公司叫什么 众捷汽车IPO发行迷雾:豪车供应商的光环下,藏着一地鸡毛?五大致命伤解析
最近,某财经论坛上关于苏州众捷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众捷汽车”)的讨论炸开了锅。一位网友犀利评论:“给奔驰宝马供货又怎样?特斯拉订单也救不了这家的财务窟窿。”另一条高赞跟帖则直言前突击分红4600万,上市募资又要补流8000万,吃相太难看了!”随着众捷汽车即将在2025年4月登陆创业板炒股公司叫什么,这些争议背后,究竟藏着怎样的资本故事?
此次IPO,众捷汽车计划募资4.22亿元,其中2.85亿用于数字化智能工厂扩产,5660万投向研发中心,8000万补充流动资金
从“小作坊”到特斯拉供应商:起底众捷汽车的发家史
成立于2010年的众捷汽车,靠着给跨国零部件巨头代工起家,主营业务聚焦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精密零部件,产品涵盖空调热交换器、油冷器、电池冷却器等。其最引以为傲的标签,是终端客户覆盖奔驰、宝马、特斯拉等全球主流车企,年出货量超1亿件。2021-2024年,公司营收从5.93亿元增至9.78亿元,净利润从4894万攀升至9538万,看似一幅高增长图景。
表面看,这家公司符合汽车零部件行业智能化转型趋势。但细究之下,公司宣称的“技术护城河”却充满疑点——核心产品法兰、储液罐等属于传统机加工件,生产工艺并无显著壁垒,而研发费用率长期低于行业均值(2024年上半年仅3.76%)。更讽刺的是,公司引以为傲的“智能制造”能力,竟包括用个人账户发放工资避税、关联方占用资金等乱象。
质量争议背后的信任危机
2021年,众捷汽车与前五大客户法雷奥的纠纷,撕开了产品质量的遮羞布。法雷奥指控其供应的干燥筒存在严重缺陷,导致生产线损失,并拒付146万元货款。尽管法院一审判决众捷胜诉,但此后法雷奥订单从8502万元骤降至224万元,2023年彻底退出前五大客户名单。这场官司暴露的质量管控漏洞,直接动摇了客户信任——报告期内,公司因质量赔偿支出的费用从98万激增至295万,而2024年上半年质检不合格率仍高达0.41%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众捷汽车对质量问题轻描淡写,称“未造成终端损失”。但业内人士透露,汽车供应链奉行“零缺陷”标准,一次重大质量事故就可能导致永久出局。如今,公司新能源客户比亚迪的6700万订单刚起步,若重蹈覆辙,恐将断送转型机遇。
海外收入成“阿喀琉斯之踵”
“80%收入靠海外”的光环,正在变成悬顶之剑。2024年上半年,公司外销收入占比达83.43%,其中北美市场占43.53%,欧洲占36.4%。这种结构在和平年代是优势,但在全球贸易战升级的当下,却是致命风险点。美国对华加征的25%汽车零部件关税,众捷汽车声称“全部由客户承担”。但招股书披露,若公司承担5%-10%关税,净利润将下降10%-20%。更极端的假设是,若美国对海外的产品也加税(当前众捷墨西哥工厂享受零关税),净利润可能腰斩。这种风险并非臆测——2024年6月,美国已对墨西哥铝制品启动反倾销调查,而铝材占众捷生产成本30%以上。
而最新消息,美国加征关税已经到了145%,这意味着出口已经不可能了。
即便抛开关税,汇兑损失已让公司苦不堪言。2022年人民币升值期间,众捷汇兑损失达771万元,蚕食了14.59%的利润。而海外子公司更是亏损重灾区:众捷墨西哥2023年亏785万元,众捷巴塞罗那连续三年亏损。这些“国际化布局”看似壮观,实则拖累整体盈利。
估值泡沫与套现疑云
尽管净利润增速放缓(2023年扣非净利仅增2.22%),众捷汽车仍给出25倍发行市盈率,显著高于银轮股份(18倍)、三花智控(22倍)等同行。支撑高估值的“故事”是新能源转型,但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收入占比仅31.97%,且核心产品仍是技术含量低的法兰、硬管。相比之下,可比公司三花智控的电子膨胀阀、邦德股份的冷凝器等产品,毛利率普遍高出10个百分点。
更令投资者不安的,是实控人孙文伟的资本运作。IPO前,他通过代持、低价增资等方式巩固控股权,2021年突击分红4600万,其中1644万用于偿还个人炒股、购房借款。而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仅1.2亿,短期借款却达2.9亿,资产负债率68%远超行业均值。这种“式分红+募资补流”的操作,难免让人质疑上市动机。
高新技术证书证书存疑,三创四新水平太水
第一版招股书申报稿显示2022年4月30日,公司共拥有4项发明专利、59 项实用新型专利和 6 项软件著作权,其中发明专利三项2014年的,一项2017年的。最新的招股意向书显示,截至2024年底,共拥有24项发明专利。所这里存在两方面问题,第一,公司2019、12月年6日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证书,也就意味着都是依靠2014年或者2017年的发明专利,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标准要求至少有1项发明专利,并且属于评审申请近三年内获得,可是众捷汽车2014年的三项发明专利距离2019年12月6日显然已经过期,2017年这项发明专利虽然时间上符合,但并不是公司自己的发明,而是继受取得,靠别人的发明专利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,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含金量很低。第二,截至2024年底,共拥有24项发明专利,也为着2022年4月30日到2024年底,一年零8个月,突击获取了18项发明专利,在没申请上市之前,没有几项发明专利,而申请上市后就有了这么多发明专利,很明显有上市而突击申请嫌疑。
此外,众捷汽车核心技术人员有3名,分别为解柏、吴勇臻、马芝国,2人学历为本科,1人学历为专科。其中吴勇臻马芝国分别于2017年、2018年加入众捷汽车,也就是说,公司2014、2017年的四项发明专利,与吴勇臻马芝国并无关系。解文龙2018年担任财务总监,2020年转岗内审经理,但是公司有4项发明人是解文龙,财务总监搞专利发明就跟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一个道理吧。
1、
2、
公司或已经空壳,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未达到创业板要求
根据招股意向书,公司总资产分别为8.83亿元、12.54亿元、13.90亿元。其中流动资产分别为4.98亿元、6.49亿元、8.06亿元,占总资产之比分别为56.36%、51.72%、55.57%;非流动资产分别为3.85亿元、6.06亿元、6.44亿元,占总资产之比分别为43.64%、48.28%、44.43%。
但是,公司的债务高企,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(合并)分别为64.17%、61.98%、66.35%和68.12%。负债金额为5.47亿元、8.32亿元、9.86亿元。
除此之外,存货账面价值1.78亿元、2.64亿元、3.1亿元,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5.85%、40.63%、38.28%。
应收账款分别是1.78亿元、1.95亿元、2.27亿元。
这意味着,整个公司,这三年 将负债、存货、应收账款加起来已经超过公司的总资产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资产被这几项抵消后公司实际上已经空壳。
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表面看起来增长,事实上根据创业板要求,2024年4月之前营业收入符合增长率是20%,之后新版标准是25%,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.1亿元、8.2亿元、9.8亿元,复合增长率为17.11%,既然制定了新标准,没有达标情况下,如何过审的?
站在IPO门槛上的众捷汽车,像极了精明的魔术师——左手挥舞“豪车供应链”的金字招牌,右手藏着质量隐忧、海外风险和估值泡沫。当2025年全球汽车业面临需求萎缩、贸易壁垒高筑的双重夹击,这家过度依赖传统燃油车零部件代工的企业,能否靠墨西哥工厂和比亚迪订单续命,仍是未知数。
华尔街有句老话:“当厨房出现一只蟑螂炒股公司叫什么,绝不会只有一只。”从股权代持到财务内控乱象,从诉讼缠身到子公司亏损,众捷汽车的招股书里已爬出太多“蟑螂”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或许该记住另一个真理:光鲜的客户名单,从来不是免死金牌。